中国板栗龙头企业
在我国板栗产业发展过程中,板栗龙头企业在市场开拓、产业带动、新产品开发方面功不可没。目前,大部分板栗主产区都有一到两家大型龙头企业,有的甚至是省级、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成为沟通产区与市场的重要桥梁。
如河北栗源食品有限公司、河北迁西板栗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富亿农板栗有限公司、山东绿润集团、承德神栗食品有限公司等。
板栗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板栗科研水平的提高,板栗科研工作从最初的育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向着板栗基因技术、板栗产品深加工、板栗综合利用和生物提取等方向发展,发表了一系列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论文,板栗相关专利申请量也逐年增加。
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查询中国专利数据库发现,获授权的专利中,包括板栗树的嫁接方法、板栗树的修剪方法、板栗育苗的方法、板栗贮藏保鲜方法、栗苞剥脱分离设备等板栗生产领域专利;也有栗果制品及其制作方法、板栗酱油及其制作工艺、板栗酒及其制备方法、板栗双岐因子功能饮料及其制备方法等以栗为主料的深加工产品开发专利;多功能自动炒栗机、板栗仁无破伤剥壳脱衣机组等设备专利;对栗壳、栗花、栗苞等板栗生产中废弃物的开发利用专利等。
板栗相关专利申请情况示意图: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实用新型专利 |
外观专利 |
合计 |
数量 |
292 |
153 |
258 |
703 |
迁西板栗篇
迁西板栗产业综述
迁西县地处唐山市北部,燕山余脉,是个“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纯山区县。“丰饶的土壤,适宜的气候”成就了迁西“中国板栗第一乡”的盛誉,做为京东板栗的核心产区和全国最大的板栗出口基地,先后获得“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优质板栗基地示范县”、“河北省出口板栗质量安全标准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迁西县十分重视板栗的产业化发展,从品牌培育、标准化生产、深加工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多个方面大力扶植,目前已打造出“迁西板栗”等2个中国驰名商标,7个河北省著名商标,完成60万亩无公害基地认证,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欧美、港台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热销。目前,全县板栗栽培面积70万亩、4000万株,常年产量4.5万吨,年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2600多元直接来自于板栗业,板栗已经成为全县栗农致富增收的“绿色银行”。
栽培历史
早在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滦河北岸西寨人就“渔猎于滦河岸边,采榛栗为食”。战国时迁西地区就已大面积栽培板栗,并以栗富足。明代实施移民垦荒屯田政策后,板栗生产快速发展,现在境内许多明代栗树仍能结果。近现代,迁西板栗更是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迁西历届领导十分重视板栗生产,“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迁西板栗生产迅速发展,逐渐走上了产业化的良性循环轨道。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迁西开展板栗科学剪枝试验,建设板栗基地。即使在文革时期,仍然作出大力发展林业生产的决定,提出板栗产量超万吨的目标,并召开全国板栗增产科技座谈会,推广板栗生成技术。
改革开发后,迁西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四荒拍卖”等形式,激活群众发展板栗生产积极性。县委县政府先后做出加强果树管理、大力发展林果生产等多项决定,特别是“围山转”工程造林模式,得到了林业部、河北省的高度评价,《“围山转”工程造林综合标准》被作为“河北省地方标准”向发布实施。1994年林业部专门在迁西召开全国山区综合开发和经济林建设现场会,向全国推广迁西经验。1998年,迁西县进一步加快了板栗资源整合力度,下发了《关于开展“围山转”管理效益年活动》的通知,在中央电视台二、三、四、七、八套节目中滚动播出迁西板栗广告3个月,并组建河北迁西板栗集团。
进入新世纪,迁西县下发《关于建设林果强县的意见》,成立迁西县板栗经营管理办公室,全面加强板栗市场管理、品牌推广等工作。几年间,不仅先后组织板栗产业研讨暨相关信息交流会、中国迁西金秋板栗节、中日栗商恳谈会、栗花节等系列宣传推介活动,而且注册了“迁西板栗”地理标志,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县政府还提出开发国内板栗市场的“十百千”工程、“百千万”工程,对板栗经纪人予以重奖,使迁西板栗在国内市场迅速铺开,遍及大江南北,改变单一依赖出口的局面。目前,迁西板栗成为国内糖炒板栗市场上的抢手货,板栗内销占总产量的70%以上。
迁西板栗特点
种质资源、立地条件、气候等多重因素,共同造就了迁西板栗独特的品质。迁西板栗果形端正均匀,底座小,鲜艳有光泽,有东方“珍珠”和“紫玉”之美称。果仁呈米黄色,易剥、不粘内皮,口感细腻,香甜糯兼备,经科学测定,果仁含水52%以下,蛋白质4%左右,碳水化合物38%以上,膳食纤维2%以上,VE40mg/kg以上,钙150mg/kg以上,铁4.5mg/kg以上,Vc230 mg/kg以上,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及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迁西板栗特别适合炒食,吃起来余香满口,回味无穷,被人们称为“灌香糖”。有诗为证:堆盘栗子炒深黄,客到长谈索酒尝。寒火三更灯半灺,门前高喊灌香糖。“迁西板栗”成为国内糖炒板栗市场名副其实的第一品牌,品牌价值高达10亿元。
迁西板栗之最
环境最佳;品质最优;技术最强;出口最早;市场最广;品牌最响;链条最长;效益最好。
独特的生长环境
-立地条件优越
迁西属燕山余脉,境内河流众多,形成以中低山、高丘为主的侵蚀地貌,山地主要由片麻岩组成,具有疏松易风化的特点,富含钾、钠、铝、磷、镁、铁、钙、硅、锰等营养元素。这种片麻岩风化而成的砂质淋溶褐土有机质含量高,PH值在5.6~7之间,呈中性和微酸性反应,通气透水性好,为板栗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立地条件。
-气候条件适宜
迁西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昼暖夜凉;冬季寒冷少雪。栗树进入芽期后,霜期正好结束,十分有利于栗树的展叶、开花。板栗生长期间,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雨季集中在七、八两个月份,年降水量在800毫米左右,既错过了板栗花期,又满足了板栗成果期对雨水的需求,降水周期正好与板栗生长对水的需求相吻合。进入秋季,昼夜温差加大,白天气温高,夜间温度低,有利于栗蓬膨大,糖分向栗实中积累。这种水热同季的独特气候,是迁西板栗授粉、成果、糖分积累、果实着色及成熟的重要保障。
迁西板栗栽培管理
解放前,板栗的栽培管理仅限于实生树的种植、施肥和采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板栗修剪、嫁接等栽培管理技术才逐渐示范推广。1971年,河北省果树研究所农艺师王福堂带领科技人员,以迁西县杨家峪村为示范基点,经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选育板栗优种,推广嫁接技术,帮助当地实现板栗优种化、嫁接化、低干密植化、稀田化,达到抗旱结果和高产的目的,开创了板栗栽培技术的新途径。1974年3月,长春电影制片厂科教片组到迁西县拍摄《板栗》科教片,向全国推广板栗新技术。同年6月,中国农林科学院委托河北昌黎果树研究所在迁西主持召开全国板栗增产科技座谈会,交流探讨板栗栽培管理技术。此后,连年修剪、板栗嫁接、矮密早丰建园等板栗栽培管理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板栗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板栗产业的发展。
迁西板栗标准化生产
经过近40年的发展,迁西县在全国率先实现标准化生产,早在2002年10月就发布经唐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的《迁西板栗综合标准》。2003年3月县林业局出台《板栗标准化栽培技术》,对栗园建立、板栗嫁接、栗园管理、板栗的采收与贮藏等板栗生产的各个环节加以规范。目前,迁西县已经有60万亩板栗基地成为无公害基地,5万亩基地通过有机认证。
(从种到收的全过程;无公害基地、有机基地照片;杀虫灯照片;修剪,高接换头照片)
板栗生产工具
果树剪、打栗杆子、钩镰、推车子、荆条筐、笼子、栗子夹子、栗子筛子、板栗筛选机
迁西板栗“四大优种”
经板栗专家王福堂选育、1980年定名的“燕山短枝”“燕山早丰”“燕山魁栗”“大板红”是目前迁西地区主栽品种,以产量稳定、品质优良、耐储存著称。
燕山早丰:原名杨家峪3113。该品种树姿开张,呈圆头状。总苞小,成熟时呈“十”字开张。高产稳产,成树平均株产44.5公斤,投影产量每平方米0.8公斤,每蓬平均结果2.5个,出果率41%。9月上旬成熟,属中粒品种,栗果椭圆形,果皮褐色,茸毛少,单果重7克左右,果肉含糖19.67%,淀粉51.34%,蛋白质4.43%,甜、香、糯俱全,耐储藏。
燕山魁栗:原杨家峪107号。该品种树冠呈半圆形,母树树姿开张,成树平均株产21.5公斤,投影产量每平方米0.5公斤,雄花序较长,总苞大,成熟时呈“一”字开裂,平均每蓬2.9粒坚果,出果率39.5%,9月下旬成熟。属大粒品种,栗果椭圆形,果皮棕褐色,有光泽,茸毛中等,单果重9克左右,果肉质地细腻,含糖21.12%,淀粉51.98%,蛋白质3.72%,味香甜,糯性强,耐储藏。
燕山短枝:原名后韩庄20号。树冠紧凑,树姿开放,呈半圆形,高产稳产,成树平均株产20.5公斤,投影产量每平方米0.5公斤。总苞中等,成熟时呈“一”字开裂,每蓬平均栗果2.7个,很少空蓬,出果率38%左右。9月中旬,成熟,属大粒品种,栗果椭圆形,果皮深褐色,光亮,茸毛少,单果重9克左右,果肉含糖20.57%,淀粉50.85%,蛋白质5.89%,味香甜,糯性强,耐储藏。
大板红:原名大板49,由宽城引进,丰产,耐瘠薄,每公斤125粒左右,栗果均匀整齐,品质优良,9月中旬成熟。属大粒品种,栗果椭圆形,果皮棕褐色,有光泽,茸毛中度,单果重8克左右,果肉质地细腻,含糖19.8%,淀粉51.3%,蛋白质3. 63%,味香甜,糯性强,耐储藏。
板栗收获与初加工
板栗采收方式大概分两种,一种是板栗即将成熟时,用竹竿敲下栗篷,全部运送回家,经过堆沤、熟化,使板栗刺篷裂开,再取出板栗果实;另一种是让板栗在树上自然成熟,每天多次捡拾树下的自然落果。由于后一种方式采收的果实成熟度好,产量高,经过迁西县政府多年引导,已经被栗农普遍接受,“打青”现象大幅减少。
板栗采收后的储存对板栗品质影响较大。现在,迁西板栗采收后,一般经过筛选机初步分级,装包入冷库储存,改变了以往沙藏、缸藏等影响板栗品质的储存方法。
板栗采收方式演变:
刮栗树场子——打青——堆沤——扒栗子——沙藏(缸藏、坛子、风干保存等)
刮栗树场子——捡拾自然落果——交售——筛选——入冷库保存
围山转工程
迁西县首创的“围山转”造林工程,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受到了国家林业主管部门的表彰,在多个省区得到推广。
这种以栽培板栗为主的科学治山模式,即在25度以下的缓坡依山就势,在高程3—4米的等高线上开挖一道道宽、深各1米的环山水平沟,再将熟土回填,平整成2米宽、外高里低的水平畦面,外沿筑起高、宽各30公分的塄沿,形成外噘嘴里兜水的环山水平梯田,梯田用紫穗槐护坡,形成“山顶松槐戴帽,山间板栗缠腰,山脚瓜果梨桃”的立体生态体系。“围山转”工程,可改善造林立地环境条件,提高土壤肥力和保土蓄水能力,增加透光量,提高板栗的成活率,促进板栗生长。据测算,一亩“围山转”可蓄水106.7立方米,能够承受24小时内300~400毫米的降雨。迁西县的土壤侵蚀模数由原来的每年每平方公里1000吨-1300吨,下降到现在的每年每平方公里30吨-200吨,县内呈现出“小雨中雨不下山,大雨暴雨缓出川”的生态景观。由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围山转”工程造林模式多次受到林业部等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曾在全国推广,并获唐山市科技兴市市长特别奖一等奖。